井冈山基地现场教学点

2021-05-08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是为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弘扬井冈山精神而兴建的。1987年10月,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在茨坪北面、山体如一座罗汉大佛像、林木葱郁的北岩峰落成,坐北朝南,占地26.68公顷。1997年10月,由邓小平题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剪彩。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地方性革命史类博物馆。占地面积1.782公顷,总建筑面积20030平方米。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珍贵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2万余份,珍藏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书画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墨宝珍迹千余幅。保存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重上井冈山时的影视资料数百件。其中,馆藏一级文物27件,二级文物86件,三级文物296件。近年来荣获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重大经典建设工程、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等荣誉称号。



茨坪毛泽东旧居(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旧址),坐落在茨坪中心的东山脚下,面临风姿秀丽的挹翠湖,是一栋土木结构的民房,面积798平方米。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常在这房内居住、工作。在此屋的厅堂里,毛泽东多次召开党、政、军的各种重要会议,研究部署根据地的各项工作。1928年11月6日,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扩大会议,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重新组织了井冈山根据地内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井冈山前委。此后,前委机关也在此屋办公。



1.png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茨坪的西北面,海拔1343米,因为这里经常浓雾弥漫,好似汪洋大海一望无垠,故又名汪洋界。
黄洋界哨口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1929年1月,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因敌众我寡,哨口失守,红四军哨口营房和黄洋界哨口工事被毁。1965年,修造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碑上刻着朱德的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字。1977年增建一横碑,上面刻着毛泽东的词《西江月•井冈山》全文。



大井旧居坐落在大井村中的新屋下,是一幢白墙青瓦的民宅。原是井冈山地方武装王佐的农民自卫军的住房。毛泽东同志到大井后,王佐腾出此房给毛泽东同志和部队居住。1929年1月,这幢房子被国民党军队烧毁,只剩下一堵残墙。1960年井冈山人民按原貌修复,将这堵残墙嵌在新墙中,成为永久的纪念。烧毁此房时,房后的柞树和红豆杉两棵大树也同时被烧,但树死心不死,新中国成立后又重新发芽并茁壮成长,因此人们称这两棵树是“常青树”。把毛泽东同志平时读书看报时坐过的石头称“读书石。


2.png


茅坪八角楼原建筑为一祠堂,为旧宁冈县茅坪谢氏慎公祠。井冈山斗争时期,茅坪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和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指挥中心。同时,红军的后方留守处、医院、被服厂、修械所等后勤机构也设立于此。在这里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毛泽东、朱德、陈毅、谭震林等经常在这里办公和居住。



小井红军医院全采用木质结构,建筑面积为92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有32间病房。医院院长曹镕,党代表肖光球,党总支书记曾志,医务室主任段致忠。红光医院在1929年元月第三次反“会剿”中被国民党军队烧毁。1951年,井冈山军民将烈士们的部分遗骨从小井迁到茨坪重新墓葬,并建造革命先烈纪念塔。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1972年在小井原墓地建有烈士墓和烈士碑,供后人缅怀、瞻仰,表示对英雄们的永远怀念。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修复后的红军医院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江书院坐落在龙市龙江河畔五虎岭下。阁内小院有两株古丹桂,给古朴庄严的书院平添了许多生机。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部队和湘南暴动农军来到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就是著名的“井冈山会师”。之后,毛泽东和朱德就在龙江书院的文星阁进行了第一次会见。 朱毛会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具有北伐战争传统和战斗力很强的部队聚集到一起,不仅大大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而且对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以及井冈山地区的武装割据都有重大意义。



荆竹山坐落在井冈山的正西面。1927年10月23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荆竹山,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站在雷打石上,热情地赞扬了官兵们冲破艰难险阻坚持革命的精神,并向大家宣布了三条纪律:一、行动听指挥;二、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这是中国红军“三大纪律”的最早雏形。这三条纪律简朴而又易懂,迅速成为全体官兵的自觉行动。



朱毛挑粮小道位于井冈山西北面黄洋界下面,原名五里横排,是当年红军从宁冈挑粮上山路线的一小段。路为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当年的朱德军长年过四十,坚持亲自挑粮,并留下“朱德的扁担”的美谈。途中有一荷树,为红军挑粮歇脚之处。在荷树下毛泽东问:“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战士答能看到湖南,也能看到江西。毛泽东说:“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在朱毛亲自带头下,红军靠着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解决了给养问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