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座落在中国南京市江东门,这里曾是侵华日军集体-遗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为悼念遇难同胞,南京人民政府于1985年修建了纪念馆,后经1994年至1995年,2005至2007年两次扩建,该馆占地面积约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纪念馆新馆造型犹如一艘巨大的“和平之舟”:东部拔地而起的高大船头是陈列丰富的展厅,周边庄严肃穆的广场可容纳万人-;中部是原馆的遗址悼念区;西部大片开阔区域是树木葱茏的和平公园;另外,还有十多座形态逼真、寓意深刻的雕塑点缀其中,整个展馆分展览-区、遗址悼念区、和平公园区和馆藏交流区等4个功能性区域,是一座纪念性的遗址型历史博物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雨花台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士陵园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台丘陵中岗,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面积113公顷。陵园包括雨花台主峰等5个山岗,以主峰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轴线,自南向北有南大门、 广场、 纪念馆、纪念桥、革命烈士纪念碑、北殉难处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门以及西殉难处烈士墓群、东殉难处烈士,纪念亭等。
东晋太守梅颐曾屯兵东岗,故东岗又称梅岗。南朝梁代(502~557)佛教盛行,相传有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讲经,感动神明,遂落花如雨,坠地成石,故得名雨花台,彩色石子称雨花石。古雨花台有金陵南大门之称,为金陵著名风景区、兵家重地,遗留名胜古迹甚多。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雨花台沦为国民党反动派-共产党人与爱国志士之主要刑场,连同军阀与日伪、汪伪统治时期,在此牺牲之共产党人与爱国志士近10万人。省港大罢工领导者、中共政治局候补委员邓中夏,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孙津川,中共南京特委书记李耘生,中共长淮特委书记朱务平,中共徐海蚌特委书记陈理真与全国救济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黄励等,均先后就义于雨花台。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位于南京城南雨花台烈士陵园南端的任家山上,外观为重檐屋顶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它东西长92米,南北长49米,中间主堡高度为26米。白色花岗岩墙面,更显纪念馆庄严、凝重气氛。纪念馆整个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于1984年4月破土兴建,1988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邓小平同志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名镌刻在门额上方,檐下正中还雕着象征烈士英灵永存的“日月同辉”图案。
古朴典雅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是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生前设计的最后一座建筑。当年,在中国建筑界,杨廷宝先生和梁思成齐名,被誉为“南杨北梁”,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就是他创作设计的。纪念馆建筑平面呈“凹”字形,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屋顶,采用中国传统古建筑的重檐形式,加以简化,轮廓简洁而庄重,富有纪念性的美感。屋面特别的白色琉璃瓦,白色马赛克饰面的外墙,白色大理石窗框以及白色栏杆,使整个建筑呈现出浑然一体的白色,与馆周围的绿色树林形成明显对比,在阳光下显得分外巍峨壮丽。
馆内设10个展厅,其中9个用于陈列展览革命烈士的事迹,宽敞明亮的展厅内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为主线,串联各时期重要事件,以烈士牺牲时间先后为顺序,共陈列了127位牺牲在雨花台及南京地区的革命烈士的文物史料。
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北依青山,南临平川,依山就势,气势雄伟,使人有仰止崇高之感。
孙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于北京,临终时他希望将遗体葬于南京钟山,故死后其灵柩暂厝于北京香山碧云寺内,为了尊重他的遗愿,于翌年3月12日在他逝世一周年之日,在钟山开始建墓,至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就将其灵柩从北京移葬于此。
中山陵的设计颇具匠心,整个陵园像一座震民觉醒的大钟,门前广场南面石台上的铜鼎,似钟顶的挂钩,半月形的广场,如钟顶圆弧,两侧围墙似钟形的两边,漫长的墓道如系锤的绳子,墓室的圆顶似钟锤。这是象征着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民主革命,唤起民众-压迫,为国家民族的振兴而奋斗不息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寓意十分深刻。
南京总统府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朝初年曾是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朝为江宁织造署、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均以此为“行宫”。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定都天京,洪秀全在此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太平天国天朝宫殿(天王府)。清军攻破南京后,焚毁宫殿建筑,于同治九年(1870)重建了两江总督署。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沈葆桢、左宗棠、张之洞、端方等均任过两江总督。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从此,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是中国革命纪念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东端的梅园新村。1954年筹建,1960年起内部开放。文化大革命期间,原址封闭。1977年11月,重新对外开放。梅园新村17号、30号、35号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间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机关驻地。30号、35号是当年代表团领导成员周恩来、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邓颖超和南京局组织部长钱瑛住处。17号是代表团办事机构驻地。
渡江胜利纪念馆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挹江门城楼上。挹江门城楼地处扬子江畔,石头城北,与风景秀丽的狮子山、八字山相连,该城楼建有一座仿明宫殿式样的两层宫殿式门楼,黑瓦雕门,飞阁流丹,画梁雕栋,古色雅致。馆内珍藏着丰富的文物和史料,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记载了中国革命史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寻求真理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业绩。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墓,座落在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明孝陵是南京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陵垣周长达22.5公里。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决定,将明孝陵与北京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朱元璋的陵墓花了十七年时间建成。现存的仅为陵园最后部分。其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神道上立有石兽、石人,陵园的宜城有遂逍可登其顶,顶的正中有石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即是朱元璋葬地。门内四方城有朱棣为其父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狮子山西麓的古静海寺遗址上,该馆通过4个展厅共130余幅(件)图片、史料和实物,向人们展示了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腐败的清政府屈膝求和、割地赔款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一幕。馆内新增的条约陈列室,陈列着中国近代(至1949年)与外国政府签订的1100多个条约,其中大部分是不平等条约。